商務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發布新版《餐飲業促進和經營管理辦法》(簡稱《辦法》)。本次《辦法》修訂大幅增加了餐飲業促進內容,對完善餐飲業管理機制、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《辦法》大幅增加了行業促進相關條款,更加貼近人民群眾餐飲消費需求和行業發展需要,并增加了餐飲業對外交流合作、數字化發展等方面的鼓勵性條款。
隨著《辦法》在這個盛夏正式施行,中國餐飲行業迎來了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。這場始于十二年前“光盤行動”的文明自覺,如今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實現從道德倡導到治理體系的跨越。餐飲新規不僅關乎餐飲行業的轉型升級,更折射出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深層邏輯。
審視這部新規的誕生背景,會發現其承載著多重時代命題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,餐飲消費作為民生領域的重要環節,其規范化程度直接反映著社會文明水平。近年來,盡管“厲行節約、反對浪費”已成為社會共識,但婚宴上的“面子消費”、商務宴請中的“過度點餐”等現象仍屢見不鮮。這些頑疾背后,既有傳統消費觀念的慣性作用,也暴露出制度約束的不足。新規的出臺恰如一場及時雨,將那些模糊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清晰的行為邊界,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。
《辦法》一方面通過禁止誘導超量點餐等剛性約束劃出紅線,另一方面又創造性地引入正向激勵機制,允許企業對參與“光盤行動”的消費者給予獎勵。這種剛柔并濟的規制策略,既體現了依法行政的嚴肅性,又彰顯了引導文明風尚的溫情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新規對餐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關注,既要求挖掘傳統飲食文化中“量腹而食”的智慧,又鼓勵運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服務模式,這種融合治理思路頗具中國特色。
從社會治理角度看,新規實施的深層意義在于構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。法規明確要求行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,鼓勵消費者參與監督,支持媒體開展輿論引導,形成政府監管、行業自律、企業履責、消費者參與、輿論監督的完整治理鏈條。這種治理模式的創新展現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開放性與協同性。當各方治理主體形成合力時,政策落地效果就能產生乘數效應。
刪除與上位法重復的條款,增加數字化、國際化等促進內容,如此“減法”與“加法”的辯證運用,實質上是為行業松綁減負、釋放創新活力。在江蘇某餐飲集聚區,已有企業開始嘗試將反浪費要求融入供應鏈管理,通過精準采購和智能倉儲減少源頭浪費;在廣東,部分茶餐廳創新推出“拼單點餐”小程序,讓顧客自主組合菜品份量。這些源自市場主體的創新實踐,正是新規所期待激發的內生動力。
當然,《辦法》真正落地還需要克服挑戰。對于小微企業而言,菜品規格改造可能增加運營成本;對監管部門來說,如何界定“誘導消費”也需要細化標準。這些問題的解決,既需要政策執行中的溫度與智慧,也呼喚配套措施的及時跟進。上海市近期出臺的“綠色餐飲認證”制度就提供了有益借鑒,通過財政補貼、技術幫扶等組合政策,幫助中小餐飲企業平穩過渡。
隨著新規的深入實施,其輻射效應正在顯現。教育部門已將反食品浪費納入中小學勞動課程,文旅部門開始推廣“綠色餐飲”旅游線路,這些跨領域的聯動表明,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正在從行業規范升華為社會行動,成為更普遍的生活方式。
文/王志順
編輯/張麗
來源:快資訊